在信息化社會,“韌性”“彈性”這些詞匯常被用來形容系統抵御和應對風險的能力,但對于身處關鍵基礎設施行業的運營者來說,這些概念往往過于抽象,難以直接指導實踐。
相比之下,“抗毀重構”更具畫面感。它不僅是一個管理指標,更是一種帶有戰場指揮意味的行動能力:當關鍵節點被打擊、路徑被阻斷時,系統能在最短時間內發現、調整、修復并重構業務鏈路,讓任務繼續執行。
數據系統是企業的神經中樞和生命線,尤其是涉及金融、能源、交通、通信等關鍵基礎設施的行業,一旦遭受攻擊或故障,影響的不只是經濟層面。
在這一背景下,瑞數信息等安全技術企業開始探索如何將“抗毀重構”從理念轉化為可落地的體系與工具,使企業不僅能在危機中自救,更能在危機未至時就做好應對準備。
一、“抗毀重構”不是被動修復,而是主動生存
過去幾年,全球范圍內的數據安全事件頻發。某能源企業因勒索軟件攻擊導致油品供應鏈癱瘓,某金融機構因數據中心宕機引發大面積業務中斷,某交通樞紐因核心系統被入侵致航班延誤數小時。
Secureframe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里累計發生了 三千多起起數據泄露事件,影響了 超過 3.49 億名用戶,這些泄露還包括兩千多起不明原因的安全事件 。能源行業面臨的風險特別突出,一份 Trend Micro 報告指出,在電力、制造和石油天然氣行業中,89% 的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內經歷過影響其生產與供應的網絡攻擊。
無論是泄露還是攻擊,這些事件的共同點在于,一旦數據遭到破壞或不可用,就會直接牽動業務中樞,導致鏈路癱瘓、生產停滯,甚至影響公共服務的穩定。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一個事實:在高度數字化的業務鏈路中,數據不可用的代價極高。
這種風險在國家對抗背景下被進一步放大。關鍵基礎設施不僅是經濟運轉的支柱,也是戰略競爭的重點目標。對攻擊方而言,摧毀數據可用性往往比摧毀物理設施更高效且隱蔽。而對防守方來說,恢復數據可用性是重建業務能力的前提。
因此,監管層對數據生存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網絡安全法》等法規已將數據可用性、業務連續性納入合規范疇,要求企業建立全鏈路的災難應對與恢復體系。
傳統的災備體系多集中在“事后恢復”,往往存在發現遲緩、響應滯后、修復周期長等問題。而在極端情況下,這些短板可能導致恢復失敗或代價過高。
“抗毀重構”的核心在于全流程動態能力:
· 發現:在破壞剛剛發生或尚在萌芽時,第一時間感知并定位。
· 評估:精準判斷破壞范圍與數據可信度。
· 恢復:在確保數據可用性的前提下,快速恢復業務鏈路。
· 演練:通過日常實戰模擬,讓響應成為“肌肉記憶”。
換句話說,它要求系統在遭受打擊時,不僅能“修好”,更能“邊打邊修、邊修邊用”,最大程度縮短業務中斷時間。這是一種主動的生存能力,而非單純的被動修復。
二、從DDR到RDB,抗毀重構的技術與體系支點
要讓“抗毀重構”從理念走向可執行的能力,必須有一套貫穿發現、響應、恢復和演練的完整鏈路。
瑞數信息將這一鏈路落實到DDR(數據安全檢測與應急響應系統)與RDB(數據備份與恢復系統)兩大核心系統中,形成技術與體系并行的“落地方案”。
1.DDR加密檢測 – 精準實現風險告警
在一些備份體系較為完善的企業,例如已實現二地三中心災備、日常開展恢復驗證、并將備份磁帶異地保存的企業,攻擊者往往難以一次性銷毀所有備份。于是,勒索攻擊策略正在發生變化——從直接破壞轉向隱蔽、長期的加密過程,試圖在業務無感知的前提下逐步污染備份數據。
其中,透明加密和長時間逐漸加密是兩種典型方式:
透明加密:以數據庫為例,攻擊者可劫持 SQL 語句,將所有寫入或修改操作先加密后存儲,讀取時再解密返回給業務。這樣,系統看似正常運行,但數據在寫入那一刻就已被加密。運行數周后,攻擊者刪除密鑰,使生產與備份數據同時不可用。
長時間逐漸加密:在文件系統中,攻擊者可先獲取文件元數據,選擇近期未訪問的文件低速加密,以降低被監控系統發現的概率。持續一段時間后,確保備份數據被污染,再進行最后的暴力加密,實現生產和備份雙雙失效。
在這些攻擊模式下,對生產數據和備份數據進行加密檢測的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攻擊者通過逐漸加密等隱蔽方式,同時污染生產數據、備份數據乃至容災數據,使企業在事發時無任何干凈數據可用。瑞數DDR(數據安全檢測與應急響應系統)的協同效應就在于此——通過持續分析數據特征變化,在加密的早期階段就發出告警,阻斷破壞蔓延,為恢復爭取保留干凈備份的窗口期,消除“無數據可恢復”的風險。
2.RDB恢復重構 – 快速重啟核心業務
當風險已經發生,恢復速度和數據可信度決定了業務能否“重生”。RDB(數據庫備份與恢復系統)在抗毀重構中承擔“重構”任務:
通過表級恢復,精準鎖定受影響的數據范圍,無需動全庫,顯著縮短恢復時間與資源占用。
瑞數RDB具備“輕量化驗證”能力,可在恢復前直接在備份數據中定位受影響的表、字段或記錄范圍,進而決定是否恢復、以及恢復的具體內容。相比恢復后再驗證,這種方式讓運維人員無需“全庫起底”,即可有的放矢地完成精準修復,最大限度縮短業務中斷時間。
另外,RDB還可與瑞數自研的DDR系統聯動,在恢復前自動識別備份數據中可能存在的勒索加密痕跡或異常變更,確保導入的數據干凈、可信。
RDB不再是從單純的恢復工具,更是提升為業務系統的數據安全屏障。
在多起實戰中,RDB將恢復窗口從傳統的小時級壓縮到分鐘級,讓核心業務快速重啟。
3.體系建設與演練
技術能力必須嵌入組織、流程和演練中,才能形成真正的抗毀力。
為了讓這套能力真正發揮作用,瑞數信息在此前還提出,需要在組織架構層面進行部署——建立跨部門的應急響應機制、明確權責鏈條,并通過日常演練將響應固化為常態化流程。
這樣,當極端風險來臨時,技術與組織可以同步啟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抗毀”與“重構”。
總結來看,DDR和RDB對“抗毀重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及早發現、風險評估、可信數據保障、恢復速度保障,以及體系建設方法論與日常演練。
當發現機制、恢復機制與體系保障形成閉環,“抗毀重構”的價值才能充分體現——它不僅是應急手段,更是關鍵行業穩定運營的底層能力。
三、結語:從可選到必選
在極端環境下,數據的生存力就是業務的生存力。抗毀重構能力的價值,不在于它能否徹底消除風險,而在于它能否在風險兌現的瞬間,讓業務重新“站起來”。
DDR與RDB是技術底座,同時加上從組織架構層面建立起的保障,三者結合形成的抗毀重構體系,正在從“可選項”變為關鍵基礎設施企業的“必選項”。
瑞數信息的實踐證明,在復雜威脅與極端挑戰面前,全鏈路的抗毀重構能力,或是數字時代最可靠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