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遠程辦公作為日常辦公的一種重要補充,對于企業而言的優勢是十分顯著的,比如可以明顯的降低運營成本、體系效率與靈活性、提升業務容災能力等等。
而進一步以遠程控制技術為基礎的遠程辦公方案,還能進一步的提升企業對軟硬件資源的集中利用與維護水平,同時通過數據不落地的方式提升數據安全性。
諸多明顯的優勢加持,使得很多企業開始視遠程控制方案為一種網絡基礎設施,通過遠程控制構建企業遠程辦公方案,達成最終降本增效的目的。
這里,我們就以貝銳向日葵為例,來具體討論一下企業在搭建遠程辦公方案過程中,應該選擇怎樣的遠控方案,解決哪些具體痛點,來輕松搭建企業遠程辦公體系。
企業搭建遠程辦公管理體系,需要關注的三個方面:
● 方案前期的部署成本,公司的辦公設備和具體遠控行為如何進行授權。
● 如何保障遠程辦公的延續性和穩定性,使其成為合格的容災方案。
● 如何面對遠程辦公的效率監督難題。
面對上述三個問題,貝銳向日葵企業辦公解決方案均搭載了對應的功能,賦能企業遠程辦公。
方案快速部署,授權體系完善
貝銳向日葵企業遠程辦公解決方案的整體部署過程,簡單概括僅需三步:
● 搭建組織架構、創建成員賬號
● 定制并批量下發軟件
● 落實角色權限,并對設備進行授權
這三步中采用了很多自動化的、批量的處理策略,減少了企業的重復工作,實現真正的“小時級部署”,并搭建一個完善的管理框架。
具體來說,在向日葵遠程辦公解決方案中,企業的員工擁有獨立的賬號,遠程辦公互不干擾;這些賬號置于超管賬號的管理之下,可遠程訪問對應的辦公設備,組成并搭建一個多層級的企業組織架構。
同時,貝銳向日葵支持對接第三方IM賬號(企微、釘釘、飛書),員工掃碼可一鍵登錄;如果采用的是私有化部署服務,還支持AD域接入。借助該項能力,企業可以高效的將遠程辦公方案對接至已有系統,自動與現有組織架構進行同步,無需手動搭建。
在創建好組織架構和明確成員賬號之后,管理員可以在向日葵后臺定制專屬的企業遠控安裝包,對軟件功能和外觀進行對應的調整,生成安裝包后統一下發安裝即可。
在定制安裝包時,我們可以提前進行分組策略的設置,讓對應的定制包在安裝后將設備自動分入指定的分組,進一步降低分組部署管理的負擔,也可以通過讓系統檢測設備名稱/備注名是否包含指定的關鍵詞的方式實現自動分組。
授權管理方面,公司的設備在經過授權之后,對應的員工賬號方可進行遠控;該權限在不需要的時候也可由管理員隨時收回,保證遠程控制處于企業的統一管理之下。
此外,企業還支持不同的角色授予不同的遠控功能權限,這一功能可以幫助企業規范不同崗位人員在進行遠程辦公時的具體行為。
軟硬結合方案大幅提升穩定性,成為可靠遠程容災方案
遠控方案的可靠性直接關系到其是否可以作為企業的容災方案,并幫助企業度過一些突發事件和意外情況。
比如企業遇到突發業務,尤其在春節國慶這類假期,員工急切的需要遠程辦公,如何保障工位電腦處于開機狀態?如果辦公區域無人值班,就需要硬件方案介入實現。
對此,向日葵企業遠控方案可以搭配諸多第一方硬件產品,形成軟硬結合的方案矩陣,比如部署向日葵智能開機設備如開機棒/盒子、開機插座/插線板等,可以對無人值守設備進行定時/倒計時遠程開關機、批量開/關機等,滿足節假日辦公室無人值守的情況下的遠程開機需求。
此外,如果辦公過程中如果遇到死機、藍屏也可進行物理重啟,保障遠程工作的持續穩定進行。
效率監督與行為追溯:保障遠程辦公操作合規
對于辦公的有效監督和追溯是企業管理者的一大課題,向日葵企業版的“屏幕墻”功能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有效的監督和追溯,幫助企業管理者洞悉辦公真實情況,提高整體辦公效率。
此外,向日葵企業版支持“無痕模式”運行,該模式可以防止軟件被意外退出所造成的遠程觸達能力中斷。
在追溯管理方面,貝銳向日葵版搭載了詳細的遠控日志,支持云錄像,確保遠程控制的可追溯性,日志可視化報表可定期查看。
同時,貝銳向日葵還支持開啟“遠控水印”功能,可在桌面控制、桌面觀看、遠程攝像頭、遠程文件、遠程CMD/SSH等功能場景下生效,支持調整水印內容與清晰度,適用于不同的安全遠程辦公場景和需求。
總結:
上述三個企業在搭建遠程辦公體系過程中遇到的痛點,向日葵企業遠程辦公方案均提供了完善應對功能,而在這些方面之外,企業還可以使用貝銳向日葵企業辦公解決方案的其他功能,按照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賦能業務。
作為國民級遠程控制品牌,貝銳向日葵深耕遠程連接領域19年,中國地區已有超1億注冊用戶,超120萬企業客戶,接入設備超過20億臺;同時,貝銳向日葵聯合上海市軟件行業協會發布了遠程控制行業首個團體標準,加速了遠程控制軟件技術在未來更廣泛場景中的落地應用。
而在整個市場中,貝銳向日葵的專業遠程控制方案得到了包括華為、萬科、創維等大型企業的認可,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市場檢驗,在行業內形成數量眾多的標桿案例,具體這里受限于篇幅就不具體展開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貝銳向日葵官網或者官方公眾號了解更多詳情。